English

人们怎样看茅盾文学奖

1998-07-23 来源:光明日报 唐韧 黎超然 吕欣 我有话说

作为当代文学的研究者,我们选择了文学精品战略的实施现状作为我们的科研项目。在1998年3月,我们开始了一项调查,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发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接受调查问卷》800份,至6月份,陆续回收470份。

茅盾文学奖的20部文学作品的接受概况,可先从下面的问卷统计结果来看:编号书名购买过借阅过听说过一无所知(人)(含看过影(人)(人)视作品)(人)1《许茂和他的2016782221女儿们》2《东方》8651003053《李自成》391541304864《将军吟》744823445《冬天里的春天》23116842706《芙蓉镇》27268501527《黄河东流去》475823138《沉重的翅膀》16113732849《钟鼓楼》211239125610《平凡的世界》1222575815511《少年天子》11698515512《都市风流》7213741213《第二个太阳》5186139114《穆斯林的葬礼》712017319615《浴血罗霄》2145739916《金瓯缺》2164740717《战争与人》4136239518《白门柳》1135040719《骚动之秋》494541620《白鹿原》5627014159上述调查结果比较耐人寻味:

销量最大的是《平凡的世界》(占读者总数的30%),其次是《穆斯林的葬礼》(占读者总数的15.1%),第三是《白鹿原》。而在读者中知名度最高的是《白》,只有59人不知道它,占读者总数的12.6%。可见知名度与销量不一定成正比,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读者不是听说好就买,而是看了好才买。

有些书读者实在太少,如《白门柳》和《骚动之秋》,一方面因为广西的偏僻,另一方面也因为传播不力,听说有此书者,即使要看也恐无缘谋面,在后面调查传播方面原因时,就有作者写道:“找不到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茅盾文学奖在青年中一方面享有较高的威望,一方面青年们对它所知不多。不少人开始因为“没读过几本获奖作品,不好意思”不敢答卷,有一个大学本科(非文学专业选修课)班60多人,一半以上在答卷时撕下了问卷前的书目保留下来,准备做自己的“阅读指南”。茅盾文学奖设置16年,受众对它的了解究竟到什么程度?对它评价如何?是问卷要了解的问题。

在简要写出对茅盾文学奖的了解和印象一题中,470名读者中有140人认为这是中国当代最高文学奖,有权威性(或有很高权威性),另外15人认为其较有权威性。其中一些读者认为它有“导读作用”,有益于繁荣我国文学创作。13人说获该奖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高,深受读者喜爱。

与上面看法相反,14人对其权威性“表示怀疑”,另外6人认为,该奖的权威性局限在对社会主义文学作品的评价范围之内,而非对所有的文艺作品。类似的看法:15人认为它是“官方奖”、“政府奖”,14人认为这是“圈子里的”、“沙龙性质”的奖,或是“脱离群众”的“专家奖”,一新闻专业的研究生认为这项奖“获奖越来越不说明问题”。

有27人只知道这是一个文学奖,10人知道是小说奖,34人知道是长篇奖,8人知道是根据茅盾先生的意愿,用他的稿酬设的奖。92人回答没有听说过、不知道有这个奖。

这个问题有185人未作回答,占问卷总数的31.4%。

对这一结果,我们的看法是:

首先,知道茅盾文学奖的人数至少占问卷总数的41.1%,并有近30%的人肯定它的权威性,表明他们关注这项评奖活动,对政府、国家设的奖项有出自习惯的信任。

其次,缺项和表示一无所知者亦占相当大的比例(58.9%),多少表明这项大奖在读者心目中的真实地位和影响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知道此奖项的读者不少人以“大约”、“好像”等字眼进行表述,或答“不清楚”、“不了解”、“不很关心”。若考虑到我们的问卷范围是知识界,大多数对象是文学爱好者,则可以推知,在文化水准较低的受众中,这个比例会更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